# 面试大纲

中文类考生现场考试内容包括:城市概况、景点讲解、景点知识问答、导游规范、应变能力和综合知识问答。

中文类现场考试景点:苏州概况、拙政园、虎丘、网师园、寒山寺、留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平江历史街区、环古城河(水上游)、周庄、同里。

外语类考生现场考试内容包括:用所考语种讲述城市简况和景点,回答评委用所考语种提出的 “导游规范”“应变能力”“景点知识问答” 和 “综合知识问答” 题目。阅读所考语种短文,并用所考语种复述阅读内容,阅读材料字数在 150~200 字。同时,需根据要求进行中外文互译。

外语类现场考试景点:苏州概况、拙政园、虎丘、网师园、同里。

# 平江历史街区

# 站在碑亭平江图前介绍平江历史街区概况

# 平江图概况

平江图是必修题,在导游讲解中非常重要。

  1. 年代
    平江图是苏州古城的城市地图,它最早刻制于南宋绍定二年的公元 1229 年。

  2. 为何叫平江图
    之所以被称为 “平江图”,是因为北宋政和三年的公元 1113 年,苏州曾被宋徽宗封为 “平江府”。

  3. 古城格局 → 平江路
    这张地图生动展示了当时苏州古城的 “水路并行,河街相邻” 的双棋盘格局。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然保留着这种格局,主河道和支河道交错纵横,形成鱼骨状水系。

# 平江路概况

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7-2020 》,苏州市区共有平江、拙政园、怡园、阊门、山塘街 5 个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 322.93 公顷。

  1. 面积、格局、特点
    南宋时期,苏州古城的河道总长度达到了 82 公里。在现代,河道总长是 35 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约 2.5 公里。
    而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域面积只有 0.7 平方公里,河道长度却达到了 3.8 公里。
    因此,这里是苏州古城河道最密集、桥梁最多的区域,形成了独特的水网系统。

  2. 举例说明
    我们看到的平江九巷,每条巷子里都有多座小桥流水,典型的例子就是悬桥巷。在这个四百多米的狭窄小巷,就有四座石拱桥。这些河道两岸,曾经居住着许多文人雅士(比如名医钱伯煊,中国古代状元中唯一的外交官的晚清状元洪钧,近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叶圣陶,西医方嘉谟),留下了众多传世佳话。

# 钮家巷 “状元府”、南石子街 “探花府” 的故事

# 状元府

潘世恩(1770 - 1854)
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状元,嘉庆时,历任礼部、吏部、兵部、户部侍郎;道光时,任工部、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衔,赐黄马褂、赐第圆明园, 82 岁时恩准奉全奉京城养老,死后谥号 “文恭” 入祀贤良祠
“重宴鹿鸣”,对中举又高寿的特殊荣誉。皇帝赐就近赴宴。会试主考,三子潘曾莹
行牌:“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进士”,“南书房行走,紫禁城骑马”,故称 “天下无第二家”

  1. 时间、地点、人物
    状元府位于纽加巷,是苏州的一处著名景点。
    这座府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它曾经是潘世恩的宅邸。

    潘世恩是乾隆 58 年 (1793 年) 的状元郎,而他的宅邸是曾位于马医科巷附近的曲园,因为跟皇帝误说自己住在玄妙观的东面,为了补救,赶紧在平江路现在的位置上买下宅子,建造了这座状元府。

    潘世恩在四朝皇帝面前受到荣宠,历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等要职,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多有才学,家族共出了 9 名翰林。可以说,潘家就是一个以科举取功的典型贵族世家。

  2. 状元博物馆 → 状元之乡
    除了潘世恩,在中国 1300 年的科举制度中,苏州是出状元最多的城市。

    状元博物馆是一个展示苏州状元荣誉的地方,里面陈列着大量有关状元的历史文物和珍贵文献。

    在博物馆中,你将看到一块清乾隆年间的真迹字画,皇帝赐予潘世恩的 “福” 字,这个福字在状元博物馆中展出。这里还展示了潘世恩等苏州状元的家世和生平,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状元博物馆的存在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苏州作为状元之乡的背后故事。

# 探花府

三子潘曾莹,仿潘世恩京城御赐府邸格式,修建南石子街旧居

侄子潘祖荫,咸丰二年(1852)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光禄寺卿,后升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军机大臣。勤于爱民,秉性直爽,为人谦恭,广结朋友,曾三次密保左宗棠,使其成为 “同治中兴” 的得利重臣。同治二年(1863)上疏允请减免江苏赋税,“告灾乞赈” 文书成百上千封,为民救灾,积劳成疾,光绪十六年(1890)死于任上。谥号 “文勤”

2004 年 2 月 28 日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以最高礼遇为潘达于百岁寿辰祝寿。

海内三宝指清朝末年所发掘的三尊青铜器,分别为大盂鼎,毛公鼎和西周大克鼎。

  1. 时间、地点、人物
    潘世恩的三子潘曾莹,仿潘世恩京城御赐府邸格式,修建了南石子街旧居,即为现在的探花府。

    潘世恩的孙子、潘曾莹的侄子潘祖荫,是咸丰二年 (1852 年) 的探花,他性格直爽,为官清廉,并且非常喜欢收藏青铜器,特别是那些带有甲骨文的青铜器。

    他曾三次密保左宗棠,左宗棠送给他 “海内三宝” 之一的大盂鼎,从此潘家就拥有了两件海内三宝,即大盂鼎和大克鼎。

    1860 年,太平天国攻占苏州,潘家遭到沉重打击,到潘祖荫去世后,家族已经没有男嗣,只剩孙媳妇潘丁达于充当家主。

    1951 年,潘达于将家里的两件海内三宝捐献给国家,一件在上海博物馆,一件在国家博物馆。

  2. 文旅会客厅 → 文旅融合

  3. 花间堂 → 古城活态保护
    如今,探花府已经进行了古城活态保护。
    起居室部分改建为文旅会客厅,可以举办文化活动;花园和其他居住区域,则改建为了花间堂酒店。
    这种形式保留了古建筑原有风貌,也实现了文旅融合,是苏州古城区域保护的一个成功尝试。

# 虎丘

# 虎丘概况

# 虎丘名字的由来 + 历史

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虎丘原名海涌山,其名的由来要追溯到 4000 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期。
当年大禹治水后,洪水退去,原本在海中的礁石小岛渐渐露出水面,成为陆地上的小山丘。虎丘就是其中一座,因当时还连接着海洋,所以被称为海涌山。

为什么后来又改名为虎丘呢?

公元前 496 年,吴王阖闾在攻打越国时负伤,不治身亡。他的儿子夫差将他葬于海涌山,三天后,山上出现了一只白虎,有人便说这是吴王的金精所化,于是海涌山被改名为虎丘。

# 虎丘的特点

  1. 七里山塘到虎丘
    时至今日,虎丘深受苏州人喜爱。
    虽然它不高,海拔只有 34.7 米,但它是离苏州最近的山,直线距离不到 10 公里。
    早在唐代的 825 年,诗人白居易就开凿了山塘河,这是一条从苏州城通往虎丘的水上快速路,拉近了古城与大远河之间的联系,使得前往虎丘变得非常方便。
    在过去,苏州人常常用船代替车辆,所以水上交通就像现在我们坐地铁一样方便。可以说,七里山塘到虎丘,交通极为便利。

  2. 吴中第一名胜(春天花会、秋天庙会)
    其次,虎丘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苏州人热衷于热闹,而虎丘是一个宽敞的山水舞台,正是举办重要集会的好地方。
    比如春天会庆祝花招节,这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二的传统节日,是百花仙子的生日。
    虎丘山塘一带是苏州最著名的花卉种植区,特别以鲜花为主,这些鲜花大部分用于印制茶叶。春天的花会是一个热闹的活动,人们会提着灯笼游走街头,坐在花船上,欣赏美丽的花卉。
    而在秋天,有八月十五的庙会,也是昆曲的曲会。庙会通常在虎丘的千人石区域举行。
    总之,虎丘山水与文化活动相结合,成为了吴中第一名胜。

  3. 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虎丘对于苏州文人雅士而言,是一个必去之地。
    自唐代白居易频繁游玩虎丘以来,历代文人如苏东坡都留下了大量关于虎丘的诗词歌赋。
    苏东坡曾说:“过姑苏不游虎丘乃憾事。” 这句话成为了对虎丘的最好宣传。
    虎丘不仅是风景秀丽的地方,也是苏州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不去虎丘,等于是错过了苏州的文化精髓。

  4. 李流芳 “九宜”
    李流芳是明代文人,他将虎丘的美景总结为 “九宜”,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
    日出初升、桂花飘香、三朝迷雾、秋风起、一场秋雨、一场寒、下雪、下雨和晚上。
    他认为虎丘是一个极好的旅游胜地,适合任何季节游览,无论何时去虎丘都是好时光。

# 虎丘游览线路

按空间顺序

从前山进入虎丘景区,入口头山门,又名大山门,内悬清朝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 “虎阜禅寺” 匾额。
进入后看到海涌桥和二山门。
接下来进入虎丘的核心景区,千人石。
继续前行,前往仙谷探寻之地的剑池。这个地方被誉为仙人的隐居之地,充满神秘和宁静。
最后,我们将登上虎丘的山顶,欣赏千年的邪塔和虎球塔。

# 站在海涌桥上,讲解二山门、虎丘概况

# 海涌的名字 → 虎丘

略,见第一部分 虎丘名字的由来 + 历史

# 虎丘寺庙

  1. 历史起源
    虎丘寺庙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营建别墅,后来双双舍宅为 “虎丘山寺”,分为东寺、西寺。
    虎丘寺庙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香火鼎盛,尤其在宋代成为禅宗灵济宗的中心,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入口
    二山门是虎丘寺庙的入口,也是虎丘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又名中山门,俗称断梁殿。

# 断梁殿

  1. 名字、建筑特点
    二山门被称为 “断梁殿”,是因为屋顶的主梁中间出现了一个接头,看起来像断掉的样子。实际上,这是一种建筑结构设计,主梁并没有断,而是三开间用两根梁接起来,造成的视觉效果,所以它的真名应该叫 “双梁殿”。
    断梁殿始建于元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样本之一。元代建筑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如偷梁换柱和勾心斗角的格局,断梁殿也展现了这些特点。

  2. 断梁殿前后匾额 —— 大吴胜壤,含真藏古
    走进断梁殿,可以看到悬挂着的匾额。
    前匾额 “大吴胜壤”,意为吴中的形胜之地。取自南朝顾野王《虎丘山序》,也呼应了虎丘的 “吴中第一名胜” 美誉。
    后匾额 “含真藏古”,意为虎丘山水含有大自然的真趣,它蕴藏着太古时代的历史风云。这是晋画家顾恺之描述虎丘山水的语言,虎丘具有山水之胜,又是从太古时代的大海洋中涌出的一座山峰,故堪以此称之。款署梁漱溟。

# 总结 虎丘概况

# 试剑石

# 试剑石名字由来的两个传说故事

强调: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虎丘有一处 “试剑石”,巨石中裂,酷似剑劈。
题刻引出两则传说:

一传吴王阖闾得到干将所献的 “莫邪” 剑后,挥剑试石,将大石一劈为二;

又传秦始皇来虎丘,掘得为吴王殉葬的鱼肠诸剑以后,在此试剑所致。一说秦始皇到苏州寻找吴王墓中剑,不得,怒而将大石劈为两瓣;又说秦皇方欲掘墓挖剑,却见一白虎当坟蹲踞,遂拔出身上之剑奋力向白虎砍去,未中虎身却误砍了石块,留下此痕。

# 试剑石的题诗

今试剑石旁刻有元代顾瑛的一首诗:“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针对秦王试剑石的传说而作,略带调侃语气,旨在表达对当时政治黑暗的不满和对奸臣赵高的批判。

# 试剑石的地理科学知识

试剑石实际上是大海的遗留物,是典型的火山凝灰岩,久经风化所致。

# 千人石

# 名字的由来

虎丘的千人石,是一块巨大的天然石,因其开阔平坦,古代就成为举办大型集会和活动的场所。

千人石为何叫千人石?关于千人石的传说有两个。

第一个传说是,春秋时吴王夫差为先王阖闾治丧,在地宫内埋葬了许多宝剑和其他财宝。夫差为了保守秘密,在石上赐毒酒杀害了上千名筑墓工匠,血流成河,染成红色,故称为千人石。
当然,这块石头呈暗红色,是因为硫纹岩中含有大量铁质的缘故。

# 千人座

千人石又称千人座,摩崖石刻有 “生公讲台” 四大字篆书,以及 “千人坐” 天水胡缵宗书。

这与第二个传说与有关,相传东晋高僧竺道生曾经来到虎丘讲经说法。
他提出的 “一阐提皆有佛性”,也就是说,虽然是极恶之人,但只要他不断修行,最后也能修成正果。
这种并不符合当时的观念所以就不被人所认可,朝廷就将他赶出了京城,于是生公来到了此地聚石为徒讲经说法。
生公讲经讲到妙处,天花乱坠,白莲盛开,顽石点头,元代顾瑛有诗:生公聚白石,尘拂天花坠;可怜尘中人,不解点头意。”

久而久之,来听生公讲经的人越来越多,最盛时巨石之上千人列坐,千人坐因此而得名。

# 按时间顺序

明代 - 昆曲曲会
晚清 - 南社雅集

千人石是苏州历史上重要的聚会场所,许多重大事件和集会都在这里举行。

比如,在秦朝末年,项羽率领八千子弟在这里起义;明代时期,著名的昆曲曲会也曾在这里举行;而在晚清 1909 年,南社第一次雅集也在千人石上举办。

它就像一个露天舞台,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朝野群众前来聚会交流、举办活动,是苏州人社交生活的重要场所。

南社(英语:South Society)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学团体,社名取 “操南音,不忘其旧” 之意。南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反对满清贵族统治,和同盟会会为犄角。南社全盛时期社员 1,183 人,连同各分社人数超过 3,000 人。

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千人石和千人座的名字由来,以及竺道生的讲经故事,都承载着中国思想发展史的一部分。竺道生的故事代表了中国禅宗从迷信向思考的转变,禅宗的核心理念 “人人皆有佛性” 也首次在这里被提出。这一思想观念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标志着禅宗从宗教走向思想的重要历程。

除此之外,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文学革命团体,也是反封建的象征。北极星代表封建,反封建于是向南。他们以文学为武器,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积累了力量,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 千人石上的二仙亭、“假虎丘、真剑池”

按空间顺序讲解

# 二仙亭

名字 → 对联(哪两位仙人)

二仙亭是千人石北侧的的一座石亭子,石亭原为宋代建筑,清嘉庆年间重建,全用花岗岩石材。

这座亭子与道教有关。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修行道法的宗教信仰,和佛教相对应。与佛教不同,道教强调修炼成仙。
在这里,我们看到 “二仙亭” 这个名字,它暗示了两位仙人。这两位仙人就是吕洞宾和陈抟老祖。他们在苏州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石亭外篆刻一对联: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朝虎阜再留踪。意思浅显易懂,说的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云游四海,在虎丘停留的传说。吕洞宾,唐初道人,元明其间列为八仙之一。这位仙人不仅被道家正阳派奉为纯阳祖师,在苏州也被奉为医家祖师爷(吴医)。

石亭内侧另一对联:梦里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读音:玄)。这副对联说了另一位仙人 — 陈抟。这位道学思想家生活在五代末年宋代初年,与虎丘塔同处一个时代。创立了《太极图》等为主题的先天易学,开拓了宋代《易》学研究的新思潮。宋太祖赵匡胤曾赐他华夷先生。

民间传说他能一睡三十年,因嗜睡说梦,人称睡仙。
上联说老道陈抟嗜睡,一睡多年,醒来后竟将身边樵夫视作梦中人的传说。其实陈抟说梦的故事是以梦境和现实来说明道家的观点:虚实能相生,有无能互转。虚实无有梦境和现实就像是道家八卦中相对的白和黑、阴和阳的辩证存在。

下联中的元字即为玄,指道家之道。《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即说玄是众妙(千变万化的万物)的来源,无论事物如何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果实落地又成为种子。一颗种子生出千丝万缕的根须,开枝散叶,花开满树,硕果累累,无论表象如何变化,都由一颗种子而来,也最终回归到种子。道家将此归纳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万物又归为道。

道家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之一,影响了中国医学、武术、社交等方方面面。对联只有寥寥 14 字,就将道家思想归纳极其精辟,寓意深刻,实属对联中的精品。

# “假虎丘、真剑池”

  1. 字面含义,时间、人物
    “假虎丘、真剑池” 的第一层含义来源于书法字面意思。
    据传说,这个名字最初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虎丘” 这两个字的书写变得模糊,几乎看不清。直到明代,著名刻家章仲玉重新书写了这两个字。因此,“虎丘” 这两个字实际上是 “假” 的,而 “剑池” 这两个字则是真迹,因此被称为 “真剑池”。

  2. 内层含义,虎丘由来
    第二层含义涉及虎丘山的地理特点。
    虎丘山分为前山和后山,前山为岩石,后山为泥土。苏州人认为前山的岩石是虎丘山的本体,后山岩土可能是堆积而成的。因为阖闾相传葬于后山,导致后山堆积了泥土,形成了土山。
    剑池是真正的宝剑所在之地,因为阖闾将他一辈子珍藏的三千把宝剑作为了陪葬品。

因此,虎丘山的名字包含了这两个层面的含义,即假虎丘和真剑池。而剑池是整个虎丘最核心的一个景观,也是最吸引人的一个千古之谜。

# 剑池

# 名字由来

关于剑池的名字,有多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称,池下埋葬着吴王阖闾,他的坟墓中葬有他生前钟爱的三千把宝剑,包括 “扁诸” 和 “鱼肠” 等。因此,这个地方被命名为 “剑池”。

第二个传说称,秦始皇曾亲自前来这里凿山寻求珍异之物,但最终未能找到目标。后来,孙权也在这里挖掘,却依然没有找到宝物。这些凿山的行为最终形成了一个深涧,演化成了剑池。

第三种传说则认为,剑池曾是古代人们淬炼剑刃的地方,池水自然形成。

经过考证,我们现在更倾向于认为剑池最可能是为了掩护吴王阖闾的陵墓而开凿的。明初,剑池曾一度干涸,在池底发现了洞穴,引起了人们的猜测,有人认为那是陵墓的入口。这一解释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无论剑池的名字究竟来源于何种传说,它都是一个充满历史和神秘的地方。

# 摩崖石刻

按空间

  1. 风壑云泉
    风生幽谷云锁碧泉。传为北宋米芾所书。意为此地峭壁幽谷,暗池剑气,给人造成一种如处高山深涧的心理感受,景色幽清独绝。

    米芾 (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称米南宫,吴人,祖籍太原,后徙湖北襄阳,晚居江苏镇江。宣和时擢为书画学博士。爱石成癖,书法为北宋书学四大家之一。

  2. 篆体 “剑池”
    风壑云泉的对面,是传说书圣王羲之,但实际为元代周伯琦所写的篆书

  3. 阖闾诗
    在篆书旁边有一首诗,是明代高启所写的《阖闾墓》诗。尾联带着揶揄的口气说,阖间在地下当知并无敌国,何必让扁诸、鱼肠等三千宝剑陪葬呢?全诗围绕阖闾墓的有关传说展开抒写,寄寓了一定的兴亡之感。

# 发现历史

苏州市政府曾在 1955 年抽干池水,去勘探过,发现整个池子下面是平整的大石块,池边的石块上有非天然形成的绳索痕。在池北最窄处发现了一个洞穴,再往里走有一个一丈多长的隧道,隧道所用台阶也不是虎丘山本体的火山凝灰岩,而是人工运进来的。

这些都说明剑池是人工挖凿的,确实是一个充满历史和神秘的地方。

# 虎丘塔

  1. 生辰八字
    虎丘塔,原名云岩寺塔,其建造可追溯到后周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 961 年,至今已一千多年。
    这个时间段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相当特殊的,因为唐代后期开始多动乱,很多地区经历了多次佛教寺庙的毁坏,但江南地区,特别是虎丘塔所在地,相对较安定,虎丘塔的修建显得尤为珍贵。
    而北宋建隆二年落成时,宋代刚刚开始还未能形成自己的建筑风格,因此虎丘塔仍旧保留了唐代的建筑风格,是江南唯一现存的砖结构古塔。
    虎丘塔填补了此段动荡时期的中国古代佛教建筑史上的空白,因此被认为是国宝级的文化遗产。

  2. 身高体重
    虎丘塔的高度达到了 47.7 米,矗立在虎丘山之巅,非常引人注目。其在三年内建成,令人印象深刻。

  3. 独特身姿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座斜塔,向东北偏西方向倾斜。据说塔顶已经偏离中心 2.34 米,最大倾角为 3 度 59 分,仅仅次于著名的比萨斜塔,号称世界第二斜塔。
    虎丘塔之所以斜,是因为其前山基岩,而后山基土,塔基上前山的岩石稳定,而后山的泥土受雨水侵蚀而下陷,导致塔身从明代起就开始向西北倾斜。

  4. 大名鼎鼎
    虎丘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点,是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地标。在进入苏州之前,人们可以远远地看到虎丘塔。几乎每个人一提到苏州,都会知道虎丘塔的存在,它是古老苏州的标志和象征。这也是因为它的历史和独特性,使得虎丘塔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5. 两次手术
    虎丘塔曾经经历了两次重要的修复工程。
    第一次修复是在 1953 到 1956 年期间,主要是治标,包括填塔缝、修复塔身等。
    第二次修复发生在上世纪 80 年代,这次是标本兼治,通过挖掘沟渠、铺设钢筋和灌注混凝土来解决塔基问题。这两次手术使得虎丘塔能够坚持不倒,并得以加固。
    在整修虎丘塔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包括金涂塔、蜜色瓷莲花碗(出土时越窑青瓷莲花碗)等。

# 环古城河(水上游)

# 中国大运河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包括:三部分
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
年纪:2500 年(隋唐大运河:587 - 610 年;京杭大运河:1281 - 1292 年浙东运河:春秋起)
沟通:8 个省市 ——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
长度:全长 2700 公里(其中 京杭运河 1794 公里)

中国大运河
  • 2014 年 6 月 22 日 第 38 界世界遗产大会(卡塔尔)
  • 中国第 46 个世界遗产项目
  • 苏州 4 条运河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运河)、7 个点段(盘门、山塘历史保护街区含云岩寺塔、平江历史街区含全晋会馆、宝带桥、吴江运河古纤道)
  • 苏州古城是唯一以 “古城” 概念进行申请的城市。
苏州运河十景
吴门望亭、石湖五堤、宝带桥、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横塘驿站、平望・四河汇集、虎丘塔水陆盘门

# 苏州古城特点

  1. 公元前 514 年,伍子胥 “象天法地、相土尝水” 修建阖闾大城。
    苏州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514 年,伍子胥受命于吴王阖闾修建阖闾大城,以巩固吴国的军事实力和后方支持。
    伍子胥按照古代中国的传统方法,使用了 “象天法地、相土尝水” 的方法来修建古城,一共建了八座水陆城门。
    风水在古代被认为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象天法地是指通过观察天象和星象来掌握规律,确定城市的选址和规划。而相土尝水是指水文勘测和土地勘测,用于规划河流和道路,确保城市的合理布局。

  2. 古城为 “河街相邻、水陆并行” 的双棋盘格局(结合前面的平江图,举例说明),8 座水陆城门
    棋盘格局在西安北京等古城很常见,但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苏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平均海拔仅为三点几米,并且靠近长江和太湖。这为苏州古城拥有独特的水网系统奠定基础。苏州古城有 “河街相邻、水陆并行” 的双棋盘格局,有水陆两套交通系统。

  3. 古城 14.2 平方公里

    记住这个 14.2

# 水上游:觅渡桥

# 觅渡桥名字和历史

觅渡桥、灭渡桥
“觅渡桥”。此桥建于 1298 年,距今己有 800 多年的历史。桥通长 81.3 米,净垮 19.3 米。拱圈厚度仅 30 厘米,结构轻巧,气势不凡。

苏州古城东南角外,有一座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上的石拱桥 —— 觅渡桥。

觅渡桥最初名为 “灭渡桥”,始建于元代的 1298 年,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悠久历史。

元代之前这里是没有桥的,两岸的老百姓来往只能靠渡船,所以这边的船家常借此敲诈过往行人。
一位叫敬修的和尚在被多次敲诈后,非常的气愤,于是便到处化缘集资筹款,最后修建了这座桥,以方便行人渡河。

因此最初这座桥叫做 “灭渡桥”,有除暴安良之意。
灭渡也来源于金刚经,意味着涅槃和重生。后来因为灭和觅在苏州话中发音相近,逐渐演变为觅渡桥。

# 古桥特点

苏州拱圈最薄的古桥

觅渡桥是单孔石拱桥,它的引桥非常长,采用增大跨度而不作多孔设计,以适应大运河的宽度和水流湍急,以及过往船只的体大、往返频繁的需要。

在拱顶与面石间不加填层,拱圈厚度仅 30 厘米,是苏州拱圈最薄的古桥。薄拱圈和加长的桥身坡长,确保拱的受力均匀,也使其弧度非常缓和,高而不峻,稳重大方,适合行车和步行,而且上桥也不会感到累。

# 觅渡桥空间

按空间顺序讲解,由近及远

  1. 铜像
    大家看河边有一组铜像:盘坐着的就是敬修和尚,有一个女子拎着包袱,似乎在急切的摆手招唤船家,而船家将手放在水边,好像在是听不见叫声,其实他是想乘机敲诈一笔,这幅雕像生动的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2. 赤门堞影
    大家看一下前方的那段城墙,城墙长 225 米,高 8 米,城门上还竖起了一座高 9 米的双层角楼,这处景点叫赤门堞影。

    2004 年修复的,长 225 米,高约 8 米,有一座水城门,城门上还竖起一座高 9 米的双层 “角楼”。这处景观称为 “旧城堞影”。相传这里原是唐代时赤门的位置,故这处景点又称为 “赤门堞影”

  3. 桂花公园(苏州市花)
    在赤门堞影旁边则是桂花公园。
    桂花公园是以苏州市的市花 “桂花” 命名。园内花灌木以常绿植物为主。品种达 260 余种,其中不乏名贵稀有树种。尤以桂花树种为特色,园中桂花品种之丰富,数量之多,居国内首位。

# 人民桥、苏纶厂

# 人民桥历史、特点

人民桥横跨护城河,北接城内的主干道人民路,南接城外的人民南路。最初于 1950 年破城兴建,经过 1977 年重建和 2007 年的修缮,形成了今天既实用又有古城特色的廊桥。人民桥主桥长 62 米,二墩三孔,主桥孔跨度 23.40 米,距最高水位 4 米。桥下有 16 幅精美的浮雕。
1950 年的建桥,1977 年的重建,以及 2007 年的修缮。
比如:《筑城争霸》一一( 16 幅浮雕举例说明 + 苏州古城)

人民桥最初在 1950 年兴建,当时是为了打通城市的交通,因此被称为 “破城新建”。在此之前,这个位置上是没有桥梁的。1977 年,人民桥经历了一次重建,而 2007 年则再次进行了修缮。

人民桥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廊桥结构。廊桥是中国古代桥梁的一种特殊形式,通常有一排烟雨长廊,提供避雨之处。人们在山区时常会躲到长廊下,以躲避雨水。人民桥的廊桥全长 62 米,拥有三个拱门。这些具有特色的廊桥是苏州的地标之一。
此外,桥下有 16 幅精美的浮雕,比如其中一个有趣的浮雕是筑城争霸,它涵盖了苏州古城的发展历史,包括公元前 514 年吴王阖闾命令修建古城的故事。(+ 前述苏州古城的内容)

# 苏纶厂

  1. 历史
    1894 年,苏州状元陆润庠发起集资数十万纹银,从英国购进当时最先进的纺织机,耗时三年,在城南这块沼泽地上,建起苏州第一家机器纺织企业。同时陆状元还从从意大利进口缫丝车 200 多台,招募 800 名员工,聘请意大利人担任工程师,创办了苏经丝厂,也是江苏省第一家使用机械动力的缫丝厂。

  2. 名字
    苏纶厂的命名也有多重含义。"纶" 和 "经" 这两个字意味着与纺织业有关。同时,"纶" 还与陆润庠的身份有关,他是一位文官。最后,有一个传说称,在修建苏纶厂的地基时,竟然发现了明代兄弟的墓地,他们的名字分别是 "经" 和 "纶"。

  3. 三个第一

    3 个第一:

    1. 她是苏州历史上是第一家机械化生产的民族工业企业;
    2. 苏州第一座发电机在这里运转成功,使苏州市民第一次看到了电灯的光亮;
    3. 这座工厂是由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 状元发起集资兴建的。

根据《马关条约》,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八月 “苏州关税务 司署” 成立,首任 “税务司” 为英国人。1937 年 11 月,日军侵占苏州后, “关务活动” 随即中止,建筑开始作为民居使用。2005 年 3 月,这 3 栋建筑被列入苏州市区控制保护建筑名录。“苏州关税务司署” 旧址是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一个历史见证。
《马关条约》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 1895 年 4 月 17 日(光绪二十一 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 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 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清朝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

  • 青旸地
    觅渡桥向西,沿着南门路东段,延伸到苏州第一丝厂为止
    光绪二十三年的三月(1897 年),根据 “马关条约” 的规定,苏州藩台衙门、苏州海关道和日本驻上海总领事签定了 “苏州日本租界章程”,将青旸地租借给日本。
    马关缔约的消息传到苏州后,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急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中国工商生计从此尽矣”。他警告说,日本先进的工业技术,将彻底破坏中国经济的整体性,尤其会给苏州带来莫大的灾难。
    黄遵宪,江宁洋务局总办,四品官,道台级别,与日本人进行谈判。

  • 苏纶厂诞生背景

    1. 从阊门改到青旸地,将日本人盘锁在冷水盘门
    2. 合约三天后,成立苏州商务局,筹建苏纶纺纱局和苏经纺丝局,加固苏州经济防线。
    3. 日本人想用中国的资源、中国的劳力、中国的土地和中国的厂房,在中国生产出日本的产品,然后卖给中国人。苏州是个活水码头。京杭大运河要经过,长江水道也要经过
    4. 晚清铁路时代的到来,使得日本人经济侵略苏州的阴谋破产。
  • 沪宁铁路: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奏请兴建沪宁铁路。
    1898 年,英国政府以 “最惠国待遇” 为由,向清政府要求承揽建造沪宁铁路。
    1905 年 4 月 25 日,沪宁铁路开工。1908 年 4 月 1 日全线通车,全长 311 公里。

  • 盛宣怀(一八四四 — 一九一六)
    字杏荪,江苏常州武进人,官至邮传部尚书。一八九五年十月,时任清政府天津海关道的盛宣怀,因甲午战败而思育才强国,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 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盛宣怀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早期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经其手创办的包括中国第一家民用洋务企业 — 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个电报局 — 天津电报局、中国第一家银行 — 中国通商银行、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 — 北洋大学堂,并创办中国红十字会且任第一任会长等。

1919 年苏伦纱厂由上海大隆机器厂厂主严裕裳购进。所生产的 “天宫牌” 棉纱成为长三角的名牌产品。严裕裳还创办光裕小学,修建职工宿舍,并出资修建了前面这座桥,此桥原名甘棠桥,后来就以他的名字更名为裕棠桥了。

# 盘门三景

哪三景?

盘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古城门之一,吴门桥横跨大云河之上,与城内的宋代宝塔瑞光塔,一同构成了盘门三景。

# 水陆盘门

名字、历史 + 古城知识
特点(之最)
城楼 1986 年重建,两端的城垣为 1351 年所建。水陆城门的并存在全国己绝无仅有,盘门因此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时期,苏州城有八座水陆城门,而今天,唯一保留下来的水陆并行城门就是盘门。这座城门在中国已经绝无仅有,因为水陆并行城门是苏州的独特标志。

盘门的重要性也体现两上国家邮票。1986 年苏州古城庆祝建城 2500 周年,水陆盘门成为中国邮票上的一部分,被誉为苏州古城的象征。此外,1996 年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工业园区两周年时,水陆盘门再次受到重视,被视为苏州古城的象征。

# 吴门桥

名字、历史、特点
吴门桥位于盘门外,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 1084 年),此桥为 “步入吴门第一桥”,故取名 “吴门桥”。桥长 66.3 米,顶宽 4.8 米,跨度 16 米,矢高 9.85 米,是苏州现存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

吴门桥位于盘门外,是进入苏州城南吴门的第一座桥。它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即公元 1084 年。这座桥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建和毁坏,尤其在 1860 年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占苏州时。
但在同治十一年,也就是公元 1872 年,苏州重建了这座桥,使其成为苏州城区现存最高的单孔石拱桥,高达 9.85 米,接近十米。
这座石拱桥的外观非常壮观,是苏州城的一大特色。

# 瑞光塔

名字、历史、特点、发现文物
始建于公元 247 年,原是三国时孙权为报母恩而建的十三层舍利塔,北宋景德元年( 1004 年)重建时改为七级。

苏州是保留宋塔最多的城市之一。
瑞光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247 年,原是三国时孙权为报母恩而建的十三层舍利塔,但现在看到的宝塔建于北宋景德元年,即公元 1004 年。
宝塔最初是为了迎接一位外来和尚而修建的。后来每次修建时,宝塔都会放出祥光,这一现象吸引了宋徽宗的注意,他赐名这座寺庙为瑞光禅寺,因此这座宝塔被称为瑞光塔。
瑞光塔位于苏州陈南地区,是苏州城区最娟秀的宝塔之一。
1978 年,一群孩子在瑞光塔内挖鸟蛋时,偶然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包括珍珠水里宝床等,这些文物后来被收藏在博物馆中。

# 百花洲、接官厅

  • 百花洲:名字、历史
    百花洲:全国最大的宾馆一姑苏驿,驿站内种植各种奇花异草,一派百花争艳的景象。

  • 接官厅码头:名字、历史
    接官厅:驿站前还设有迎接贵宾的地方

# 胥门

# 胥门名字来历+古城知识

拱门高 4.65 米,宽 3.3 米,纵深 11.45 米。根据《苏州府志》记载,“胥门,西门也,又曰姑胥门”,因遥对姑胥山而得名

胥门和盘门一样,都是苏州比较幸运的古城门,保存的比较完好。

胥门的名称也和苏州古城的建设者伍子胥紧密相连。
公元前 514 年,伍子胥规划和修建了苏州古城,被誉为苏州的第一代规划局局长。

(补充一些前面的苏州古城的内容)

# 胥门广场

按空间顺序讲解

苏州人民为了纪念伍子胥,在胥门前的广场上立了伍子胥的雕像。
而且每年端午节,人们聚集在胥江,用粽子、馒头和酒水叩拜、吊唁伍子胥,然后用鲜花彩带装饰龙船,开始龙舟竞渡,这比纪念屈原的赛龙舟足足早了 200 年。

  1. 伍子胥像+浮雕影墙
    胥门广场中央的伍子胥雕塑,雕塑的背后是像连环画一样的浮雕影墙,展现了伍子胥在苏州、在吴地、在吴国的传奇三十年。

    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现今湖北),他的父亲伍奢本来是楚平王的太傅,因受到奸臣费无极的谗害,伍奢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所杀害。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从楚国逃到了吴国。

    在吴国,他辅佐了公子光,策划了一次宫廷政变。他指使勇士专诸 “鱼腹藏剑”,乘宴会上进呈的机会,刺杀了公子光的堂弟、国君吴王僚,也就是 “专诸刺王僚”。公子光登上了王位,成为吴国的第二十四代吴王阖闾。

  2. 胥江+端午节 “迎伍君”

    胥江(了解,不考):横跨胥江的这座桥叫做 “泰让桥”
    胥江河畔的街道仍叫 “枣市街”、皇亭街
    史上称为胥溪,最初出于引太湖水入城的需要,同时也是军事战略的需要。这条河自苏州古城胥门起,西经横塘、木渎,流经胥口,穿越太湖,过宜兴溧阳等地,一路往西进入长江,全程约 225 公里。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 506 年)一举夺下楚国固城,后又夺取都城郢。为吴国成为春秋霸主跨出决定性的一步。

    胥溪,又名胥江、胥水,因伍子胥开凿而得名。

    公元前 514 年,阖闾命伍子胥修建城池。在此期间,伍子胥还策划了许多重要事务,包括打造战船,训练水兵,举荐将军,比如军事家孙武,以及开挖了胥江等。最终,伍子胥帮助吴国打败强大的楚国,巩固了吴国的军事实力和政治能力,是吴国的一大功臣。

    后来公元前 496 年,吴王阖闾在攻打越国时负伤,不治身亡,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并托伍子胥为辅政大臣,封他最高爵位,称相国公。

    阖闾被葬于海涌山(虎丘),他的儿子夫差继位成为吴国第二十五代吴王。夫差继位后两年,在伍子胥的辅佐之下,在夫椒山大败越国,迫使越国成为吴国的附属国。

    越王勾践和大臣范蠡作为战俘前往吴国侍奉吴王 3 年。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范蠢与勾践密谋,使用美人计,献西施入吴。

    虽然伍子胥极力主张灭亡越国,但吴王夫差刚愎自用,听信小人之言,不听伍子胥 “联齐灭越” 的主张,反而与越国通好。

    公元前 484 年,夫差以私通齐国的罪名,赠伍子胥剑赐自尽。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胥门),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兽皮)裹着抛于丢入西门外河内。苏州百姓知道后,即划船去寻找尸体,船划得很快。后来就形成了 “龙舟竞赛” 的习俗。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所以每年端午节,苏州举行 “迎伍君” 的活动,以纪念伍子虚。这个活动包括龙舟比赛、吴越武术表演等传统庆祝方式。
    端午节是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2009 年被列为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苏州纪念的是春秋时期的伍子胥,而不是 200 年后战国时期的屈原。

# 万年桥

历史、名字
明代嘉靖年间,桥被拆除,献给了当朝宰相严嵩。清朝乾隆 5 年(公元 1740 年)建成,取名
民国年间为利于车辆上下,万年桥石级上铺设水泥道轨二条。
1937 年日军侵占苏州后,将石级、道轨拆去,改为弹石斜坡,后被压塌。
万年桥成世博苏州馆古城符号

万年桥是胥门外横跨护城河上的一座桥梁。最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因其造型优美,有传说万年桥被奉承拍马的官员拆除,并献给了当时的奸相严嵩,运往严嵩的故乡江西分宜重建。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一直没有桥。

直到清朝乾隆五年(公元 1740 年),当时的苏州知府才在这里重建了一座三孔石砌墩台木桥,取名 “万年桥”,寓意桥梁永固,长久存在,并建有石牌坊,题额 “三吴第一桥”。

明清时代,胥门外万年桥一带是仅次于阊门外的苏州第二商业中心,号称 “金阊门,银胥门”。但咸丰十年(公元 1860 年),它在太平天国中被毁,同治元年(1862)时又重新修复。

1937 年日军侵占苏州后,将万年桥的石级改建为斜坡,石牌坊也被拆除,便于车辆出入。1944 年 6 月 8 日,一辆日军货车过桥时,桥突然倒塌,车与数名路人坠河,死 3 人。

建国后,1952 年拆除旧木桥面,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现浇三孔连续梁桥。

直到 2004 年,苏州在举办第 28 届世界遗产大会时,拆除重建,形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三孔石拱桥。它见证了这个城市在战火中的沧桑,也见证了人们永不放弃的重建与复兴。

# 城市规划馆

城市规划馆是第 28 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主会场,2005 年 6 月改建后正式开馆。

如果你想了解苏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就不妨去苏州规划展示馆转转。展馆采用传统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手法,能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读懂苏州。

# 总结

归纳胥门的特点(世界遗产项目)

苏州的城市门中,胥门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它与护城河、胥江以及端午节的 “迎伍君” 等元素相结合,使其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地方。

# 阊门

# 阊门名字、历史+古城知识

史记 “阊阖风居西方。阊者,倡也。阖也,藏也。” 开阊门,通阊阖之风。
公元前 506 年,破楚门
战国时 楚春申君 改回 阊门

根据《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 文中的 “阊” 字,根据《说文解字》的注解是西方。

“阊阖” 一词,语出《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是指上古神话中的天上宫殿的大门。

全句的意思是要在(姑苏城)西面处建立一座城门,和天上的天门一模一样,都是可以承接来自天上吹来的风。言下之意就是吴国这样就可以得到天神的照应和保佑,从而可以打败西面的敌人楚国。所以姑苏古城的八座城门之西门,被称为阊门,也被称作阊阖门。

公元前 506 年,这里是孙武、伍子胥等率吴军伐楚的出发地和凯旋地。从此阊门亦号破楚门。

到了战国时,苏州成为楚国春申君的一个封地。作为一个楚国人,他不能忍受这个门叫破楚门,所以又把名字改回了阊门。

# 阊门商市荣衰

阊门的历史荣衰

  1. 大运河(漕运河):610 年后的 “金阊门”,明末清初的 “银胥门”,1976 年后的 “冷水盘门”
  2. 五龙汇阊
  3. 咸丰十年(1860 年)五月二十六日后的阊门

阊门有非常独特的地理优势,在过去,只要是沿水路进出苏州,阊门是必经之路。阊门不只是一扇城门,更是一座熙熙攘攘的大码头,是两千多年的市中心。

隋朝京杭大运河贯通,江南一带更加繁华热闹起来。公元 825 年,白居易开山塘,西连虎丘山东接阊门外的运河,自此形成了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山塘河,分别从五个地方汇聚于此的 “五龙汇阊” 的水运格局。

到了明清时期,这一带成为了是全中国最繁盛的商业街区。就像《红楼梦》里所说的那样:“阊门着最是红尘中一、二甲风流富贵之地。” 这句话意思是说,阊门是人间最富裕的地方。

# 阊门空间顺序讲解

城外:吊桥、五龙汇阊朝宗阁、北码头
城内:西中市

  1. 朝宗阁
    明朝洪武年间,江南曾发生一件被历史上称作 “洪武赶散” 的移民迁徒事件,苏州城内数十万百姓被遣散至江淮一带垦荒。至今,扬州、江都、泰州、淮安等不少江淮人家的族谱还记载着他们的祖先来自苏州的阊门。为了让这些后裔寻根问祖,寄托乡愁,便有了这 “朝宗阁”。

  2. 北码头(略)

  3. 阊门大街 (今西中市) 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

# 山塘概况

  1. 山塘历史
  2. 地理优势:七里山塘到虎丘
  3. 山塘特点
阅读次数

请我喝[茶]~( ̄▽ ̄)~*

Ruri Shimotsuki 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Ruri Shimotsuki 支付宝

支付宝

Ruri Shimotsuki 贝宝

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