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正常体温 | 腋温 | 36~37℃ |
口温 | 36.3~37.2℃ | |
肛温 | 36.5~37.7℃ | |
体温波动 | 正常人 | 上午体温较低,下午略高,24 小时内波动<1℃ |
女性 | 月经周期中、排卵后体温较高 | |
发热程度 口腔温度 | 低热 | 37.3~38℃ |
中等热 | 38.1~39℃ | |
高热 | 39.1~41℃ |
# 发热的主要机制
外致热原 | 病原体 | 各种细菌外毒素、内毒素 |
体内产物 | 免疫细胞 | 单核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内生性致热原 |
后果 | 下丘脑 | 体温调定点升高 ➡️ 寒战、高热 |
肝脏 | 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活性及肝脏的解毒功能 | |
最终 | >42℃ ➡️ 酶的活力丧失 ➡️ 昏迷,直至死亡 |
# 常见病因
感染性 | 所有病原体感染(最常见) |
非感染性 | 无菌性 坏死 物质吸收(吸收热) |
抗原 - 抗体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 | |
内分泌代谢病 |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
物理因素 |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 热型
稽留热 | 持续于 39℃ ~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 |
24 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 1℃ | |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的发热极期 | |
弛张热 | 体温在 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 |
24 小时内体温差达 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 | |
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 |
间歇热 | 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 |
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 1 日至数日,反复发作。 | |
疟疾(间日虐)、急性肾盂肾炎 | |
回归热 | 骤然升至 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 | |
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 |
波状热 | 逐渐升高达 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
布氏杆菌病 | |
不规则热 | 无一定规律 |
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应用退热药」 |
败风驰化脓肺结 —[败血症,风湿热,驰张热,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
大寒稽疾盂间歇 —[大叶肺炎,斑疹伤寒和伤寒高热期,稽留热]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间歇热]
布菌波状皆高热 —[布鲁菌病,波状热][以上热型都是指高热]
只身使节不规则 —[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风湿热,结核病,不规则热]
# 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 伴有寒战:病程中 只有一次寒战 ,见于 肺炎球菌肺炎 ;病程中反复于发热前出现寒战,见于疟疾、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钩端螺旋体病和恶性淋巴瘤。
- 伴出血现象: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钩端螺旋体病、炭疽、鼠疫等。
- 伴明显头痛:见于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
- 伴有胸痛: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胸膜炎、肺脓肿等。也可见于心包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
- 伴有腹痛:见于各种原因的消化道感染,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肝脓肿、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腹膜炎,以及腹部恶性实体肿瘤和恶性淋巴瘤。
- 伴尿痛、尿频、尿急:见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等。
- 伴有明显肌肉痛:见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 伴有皮疹见于:1)发疹性传染病:包括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幼儿急疹等。发热和皮疹出现的时间常常相对固定。2)非传染性疾病:常见于风湿热、药物热、系统性红斑狼疮、败血症等。
- 伴有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恶性组织细胞病
吞噬红细胞 血小板
、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有黄疸型
、败血症和其他严重感染、急性溶血等。
# 练习题
稽留热常见于下列哪个疾病
体温常在 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 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 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的是